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村落街道 > 正文
    购物车
    0

    馆陶故乡的往事一一正月十六烤百病

    信息发布者:吴志宾
    2018-06-10 16:40:20   转载


    图片发自简书App

              御河边的明月,北河湾的风,正月十六烤百病,旺旺的篝火分外红。在对于故乡的回忆中,兒时的正月十六烤百病,时时浮现在眼前。

            不知从哪个老辈开始,正月十六烤百病,就成了故乡的风俗。按照祖辈传下来的说法,进了腊月二十三,就算进了"年"了,"腊月二十三,老灶王爷上天。"焚香摆供,換上年集上请来的新灶王爷的神像,燃响鞭炮,各家人围坐在饭桌边,吃上热汽腾腾的饺子,过起"小年"。这一天叫祭灶,家乡有个顺口溜:"祭灶,祭灶,年下来到,闺女买花,小子买炮,老头买顶大边帽。"


    图片发自简书App

        总之,"年"来了,各有所好,男女老少都有高兴的份兒,欢乐的氛围中,空气里透着鞭炮的硫磺味兒,水饺的浓香味兒,成年人喝酒的酒香味兒。过年更不用说,那是普天下中国人的最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既要祭天地,又要祭祖宗,年三十中午,就要在上房的八仙桌前壁上挂上竹帘,请来老天爷及各位众神,还要请来祖宗的神位,摆上花糕及供品,插上牛油制作的红蜡烛,除夕的晚上,焚香叩头,灯烛齐明,香烟缭绕,千万人家燃鞭放炮,盼望一年的春节正式来到,姑娘们穿上花袄,男孩子打上灯笼,小伙伴相约成群,或大牌坊下,或古棚中,争相谝自已的灯笼漂亮,女孩兒们则互相夸自己的大花祆美丽、头上的绢花娇艳,孩子们成群结队,走街串巷,古镇的街巷中一片灯笼的海洋,各座庙宇,香烟袅袅,灯烛齐明,此时,大牌坊上的铜铃,在冬日寒风的吹拂下一齐叮咚作响,南庙上的钟声传出数里之外,给古镇笼罩了庄严、神秘而又欢快的色彩年三十之夜到正月初一早上,是要吃三顿饺子的,三十晚上一顿,五更一顿,天明又一顿,讲究的人家,五更里那一顿饺子,要吃素馅,以表敬神之意。五更起来,要先净手净面,首先给老天爷及七十二位全神叩头,再按辈份,先后给宗轴上的祖宗拜年,完成这一系列的敬神敬祖的礼仪,才能给家中的直系长辈拜年,然后才能给本宗长辈拜年,给街坊邻居拜年。

        我家是一个大宗族,我的辈份又小,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的同辈人都要走到,拜年拜完一圈回到家中时,棉袄的衣袋,裤子的"末兜"装满了酒枣、花生、梨膏糖和拜年时长辈给的拜年钱,好一个高兴。普天之下的万民同庆,花花绿绿的各位神像,像灶上的灶王,石磨上的磨神,井台上的井神,大车上的车神,乃至厕所里的"胡仙",让我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无处不在的神衹,既让我敬畏,又让我感受到旧时过年的神秘。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农历正月十六日的烤百病。说是正月十六烤百病,其实对于男孩、女孩来说,从正月十五之夜就开始了。在兒时的记忆中,多半年份,正月十五的夜晚是晴朗的天气,"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只是个别现像,在我7岁那年的正月十五,就是一个晴朗之夜,那年的月亮又明又亮,天空碧蓝碧蓝,月明星才稀,只是偶尔抬头,才能看到几颗稀疏的星星,一眨一眨。人们说,腊月二十三是年之头,正月十五是年之尾,过了正月十五,年才算过去,所以人们仿佛是紧紧地抓住年尾,尽情地吃喝,尽情地狂欢。这一天,家家户户以隆重的方式送走神灵,迎接即将到来的新春。

        正月十五,也是灯笼的节日,各家手工制作的各式灯笼:西瓜灯,绿绿的瓜皮,鲜红的瓜瓤,黑黑的瓜子;兔兒灯,长长的耳朵,红红的眼晴,短短的尾巴;走马灯最为精巧,它分内外两层,四周绘有关公、张飞、刘备等三国人物,依靠蜡烛产生的热气,驱动灯罩转动,常常引起孩子们的艳羡,最让人惊奇的是,十五之夜黄家大院里升起的孔明灯,它的灯罩是用羊皮制作,内有一盏油灯,点燃之后,待到热气充满便冉冉升起,达数十丈高,十几华里外就可看到。这个夜晚是孩子们的狂欢之夜,几乎彻夜不眠。


    图片发自简书App

        子夜时分,一些待字闺中的大姑娘,相约聚在一处闺房中,焚香请出喇嘛神,将牌位放置在耙车上,然后一齐拉动耙车,悄悄在月色中向一处孤女坟走去,则坟上焚香化钱,再回到闺房,供起喇嘛神,由一人拈香讯问:"今年收什么?"据说喇嘛神会附人说话,说收芝麻,或说收豆子等,就可预知种什么才能丰收。很小听过这一传说,感觉十分神奇,一次偷窥这一神奇的仪式,被参与其中的小姑姑察觉,被拧着耳朵揪了出去,她说,人家大闺女的活动,你一个臭小子来干啥?

        姑娘有姑娘的玩法,男孩子也有男孩子的玩法,那一夜,灯笼里的蜡烛燃尽,我们一伙七、八岁、八、九岁的男孩一一锁成叔、道生叔、二牛叔、大会叔等一杆人等放下灯笼就聚在一起,要烤百病。子夜时分,圆月洒下一地银辉,我们相约我家院北的打麦场上,开始我们自己的狂欢。

          那时候,民国上将王占元的墓地尚存有一棵大柏树,折下柏树枝用作点燃篝火的材料是上等的选择,我们当中爬树技术最高的就是锁成叔了,他三下五下,噌噌噌爬上了大柏树,一枝一枝折下柏树枝,不到半个小时,我们每个人抱着一相树枝返回麦场,点起篝火,随着噼啪一阵响声,篝火由小到大,月光下红红的火焰,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浓郁的柏枝和柏叶的香味,驱走了困意,一位伙伴念念有词:"烤烤脸,不长癣;烤烤眼,眼更明;烤烤腚,不生病……"滑稽的一幕出现了,锁成叔叉开腿,那时我们大都还穿着开裆棉裤,他露出小鸡鸡,接口说道:"烤烤鸽子,不长痤子!"按街坊辈兒,他们三位都是叔叔辈,我是侄子辈,但我们都是同龄人,都在童年,童言无忌,更沒什么歪心眼,听到他的烤火词兒,一起大笑。正月十六百草灵,只要是草木燃起的火焰,烤到人身上哪个部位,都会祛除毛病,健康身体,这是一个年代久远的古老传说。

        在民间还有一个说法,正月十六早上,谁家的柴禾垛如果沒人取柴烤火,是不吉利的,所以烤百病的人就会东家柴垛上拿一把,西家的柴垛上拿一把,柴垛的主人也图上吉利。

            一整夜的疯玩,不只是烤火,"啦呱"是小伙伴度过通宵的必有内容,故乡方言,把讲故事说作"啦呱",就像四川人把讲故事叫作"摆龙门阵"一样。啦呱啦得最精彩的要数道生二叔了,他天生一个好脑筋,会讲很多故事,像《二小娶媳妇》、《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宝葫芦》等,都讲得有声有色,像说评书一样。到黎明之前,是最寒冷的时分,我们又找到一个麦秸垛,钻到麦秸中边取暖边啦呱,一直到东方放亮,这时大街小巷里传来小贩叫卖韭黄的吆喝,长一声,短一声,这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故乡独有的一道风景,

          正月十六天不亮,挑着担子,推着独轮车的小贩一早就赶往御河之滨的这座古镇沿街串巷叫卖韭黄,"正月十六百草灵",用韭黄包水饺,据说能消除百病,一年平安,图个吉利。此时,红日东升,雄鸡高唱,母亲们大声呼喚:"回家吃饭啦!"我们这才恋恋不舍地麦秸垛里爬起。

        东方大亮,家家户户的院子上空,飘散着水饺的香味。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